最是故园难忘处

作者 全亮 浏览 发布时间 09/03/14

 

《曾国藩的故园》再版前言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这是曾国藩七律组诗《岁暮杂感》其二,表达了客居京城的曾国藩对故园的思念。曾国藩的故园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令曾国藩如此魂牵梦绕,赵世荣先生的《曾国藩的故园》第二版将为你揭开神秘的面纱。
        目前,“曾国藩热”一浪高过一浪,虽然有很多人知道曾国藩其名,但不知道曾国藩是哪里人,更不知他的故园是什么样子。解放前,湖南湘乡出了历史名臣“曾湘乡”(曾国藩),故使湘乡县闻名遐迩。然而,解放后,原属于湘乡中里的地区被析出为双峰县,曾国藩实际上已经不是湘乡人,他诞生在双峰县荷叶这个地方。《曾国藩的故园》将带你走进双峰,认识曾国藩的故园是一个什么样子。
        高嵋山,位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高嵋山下,就是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曾国藩离开家乡,他不喜欢繁华热闹的京城,而魂牵梦绕的地方,就是他的故园。国和家是不分割的,爱家才能爱国,所以中国的政治以孝治天下。曾国藩在京城思念自己的故土,即使在他位极人臣时,仍旧是思念自己的故土,时时有功成身退回故园定居之想,不愧是悟到大本大源之人。“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是曾国藩的寻根之诗。远在京城的士子,南望湘乡,发出了一声呼唤:故园难忘,难忘我的亲人,难忘那条天天走着的老路,难忘我在三叉路上背着简单的行囊,向故乡做最后的告别……
        赵世荣同志所撰写的《曾国藩的故园》也像曾国藩的诗歌一样,向读者展示曾国藩故园令人最难忘怀的地方。随着作者的生花妙笔,读者有如亲临其境,我们的眼前会浮现白玉堂、大夫第、万宜堂、华祝堂、黄金堂、修善堂、有恒堂、文吉堂、富厚堂……曾经在历史上叱吒风云的曾国藩又呈现在我们面前,目睹历史遗迹,咀嚼故园传闻,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有具体的落根之地了。它避免了学术专著的枯燥,像一部史诗,又像一篇散文,将历史与现实,议论与抒情、翔实的史料与严密的考证融为一体。不愧为一睹为快的佳作。
        曾国藩,谥号“文正”,1811年出生,他从双峰县荷叶镇的“白玉堂”出去,23岁中秀才,24岁入省学岳麓书院,中举人,28岁中进士,入翰林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起任内阁学士。历任过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咸丰三年(1853)以在籍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成为湘军统帅。咸丰十年加钦差大臣衔,任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同治元年(1862)封为协办大学士。1864年占领太平军首府天京,最终打败太平天国,封一等毅勇侯,授太子太保衔。1868年授武英殿大学士,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后回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病逝于南京两江总督任上。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他的著作和书信被后人收集编为《曾文正公全集》。
        对于这样一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晚清重臣,如果不领略其故园的风采,实属遗憾。今天,我们出版的《曾国藩的故园》第二版弥补了这一遗憾。
        《曾国藩的故园》第一版,2000年由岳麓出版社出版发行,迅速被读者抢购一空。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作者赵世荣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修改,新增图片160余幅,一些史料核实更加具体准确。2008年6月,作者委托给有丰富经验的湖南省景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经过重新设计、制作,数易其稿,由中华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次再版无论本书作者赵世荣先生,还是湖南省景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设计师都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旨在弘扬湖湘文化,为中华文化大繁荣作贡献。希望广大读者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湖南省景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09年3月6日